哲学的慰藉(阿兰·德波顿作品集)
哲学的慰藉(阿兰·德波顿作品集)
哲学的慰藉(阿兰·德波顿作品集)
哲学的慰藉(阿兰·德波顿作品集)
哲学的慰藉(阿兰·德波顿作品集)
哲学的慰藉(阿兰·德波顿作品集)
哲学的慰藉(阿兰·德波顿作品集)
哲学的慰藉(阿兰·德波顿作品集)
0 销量
7.19
加入心愿单
数量
产品详情
产品名称:哲学的慰藉
ISBN编号: 9787532785018
书名: 哲学的慰藉
作者: 阿兰·德波顿
定价: 58.00元
书名: 哲学的慰藉
是否是套装: 否
出版社名称: 上海译文出版社
产品名称:哲学的慰藉
ISBN编号: 9787532785018
书名: 哲学的慰藉
作者: 阿兰·德波顿
定价: 58.00元
书名: 哲学的慰藉
是否是套装: 否
出版社名称: 上海译文出版社


※全球畅销作家╳生活方式引领者╳演说家阿兰·德波顿作品,新增德波顿特别为中国读者撰写的序言
※英法双语翻译家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资中筠担纲翻译
※周国平教授倾情并作序
※明星赵又廷力荐之作
※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排行榜作品
※150余幅配图精美呈现
※从苏格拉底、伊壁鸠鲁、塞内加、叔本华、尼采等哲学家的智慧中,阿兰•德波顿为你寻找慰藉人生的答案

 

 

 

 

 

基本信息
商品名称:哲学的慰藉(阿兰·德波顿作品集)开本:32开
作者:[英]阿兰·德波顿 著,资中筠 译定价:58.00
ISBN号:9787532785018出版时间:2020-08-01
出版社:上海译文出版社印刷时间:2020-08-01
版次:1印次:1

 


哲学不只是慰藉——序
001

译序 
001

章 
对与世不合的慰藉 
001

第二章 
对缺少钱财的慰藉 
049

第三章 
对受挫折的慰藉 
087

第四章 
对缺陷的慰藉 
133

第五章 
对伤心的慰藉
203

第六章 
困难中的慰藉 
243

致谢 
305

内容致谢 
306

图片致谢 
307

 

......


     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,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,其共同点就是忠于“哲学”一词希腊文的原义——“爱智慧”。他们的共同爱好,在于就人生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;他们的共同精神就是不向世俗低头,坚持独立思考。德波顿以其特有的英国式笔调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,典雅风趣,帮助我们走近苏格拉底、伊壁鸠鲁、蒙田、尼采、叔本华等大师的精神世界,使我们发现,人生的悲苦、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在他们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。 
     本书文字典雅醇厚、幽默睿智,150余幅图片精美呈现。德波顿还以本书为底本,为英国电视四台编写、主持了一档共六集的哲学节目《哲学:快乐的指南》,风靡英伦。

 

 

 

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   

  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观念,应该相信什么,如何待人接物,否则就会遭到怀疑,不容于众。这些社会规范有的是用法律条文明文规定的;更多的则是在一个庞大的伦理和实践的判断体系中本能地遵循的,这个体系叫作“常识”,它命令我们穿什么衣服,采用什么理财标准,尊重什么样的人,遵守什么礼节,以及过什么样的家庭生活。如果对这些规范提出疑问,就会被视为怪异,甚至故意挑衅。常识之所以被悬置起来而不容置疑,是因为人们把
它的判断都视为天经地义,不必加以审视。

   例如,在平常的谈话中提出问题:我们社会认为工作的目的应该是什么;或是问一对新婚夫妇他们决定结婚的动机是什么;或是向度假的人打问他们旅行的详细设想,都是不合规矩的。
   古希腊人也有那么多的常识规范, 并同样固执地恪守这些规范。有一个周末,我在布卢姆斯伯里一家二手书店中浏览,看到一套本意是作为儿童读物的历史丛书,里面有许多照片和精美的插图。这套丛书包括《埃及古镇探秘》、《古堡探秘》等,我在购买一部关于有毒植物的百科全书的同时,也买了一本《古希腊城镇探秘》。那里面有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中普通的服装。书中解释说古希腊人信奉多神:爱神、猎神、战神,以及司收成、司火与海之神。他们在进行某种探险之前都要向诸神祈祷,或在神殿里祈祷,或在家中供奉一个小的神龛,还要杀牲口祭祀。牺牲是很昂贵的:祭雅典娜要用一头牛,祭阿耳特弥斯(月神和狩猎女神)和阿佛洛狄特(爱与美的女神)用一头山羊,祭阿斯克勒庇俄斯(医药神)用一只母鸡或公鸡。

   希腊人以多蓄奴隶为荣。在公元前5世纪,仅在雅典就有8万至10万奴隶,平均每个自由人有3名奴隶。古希腊人也曾是尚武的,崇拜战场上的勇敢。要做一个公认为合格的男人必须会砍掉敌人的脑袋。如盘子上画的一名雅典士兵正在结束一个波斯人的性命,表明这是正当的行为(此画作于第2次波斯战争之时)。妇女完全在父权和夫权的压制之下。政治和公共生活都没有她们的份,她们既不能继承财产也不能拥有钱财。通常在13岁出嫁,丈夫由父亲,感情上是否合得来不在考虑之中。

 

         

 
    才子型作家,出生于瑞士苏黎世,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,现居伦敦。他的文字作品被定义为“生活哲学”,覆盖爱情、旅行、建筑、新闻和文学等多个方面,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。2008年夏天,他在伦敦创办“人生学校”。学校开设课程,出版书籍,主持研讨,发布视频,致力于向人们提供“更了解自己”的教育。